读报有感
在某报看到一篇文章,名为《英台原不识梁兄》,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一个时代的人,祝英台是晋代人,梁山伯是明代人,两人生活年代相隔近千年,二人不可能在一起演绎爱情故事云云。我觉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。
很多人都知道,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民间文学,它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,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。它并不是历史记载,我们不应该用考证历史的方法来考证民间文学。因为民间文学是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,因此在流传过程中,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。即使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,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,也使它产生了与原来事实相变异的情节。如关于革命先烈韦拔群的事迹,在群众中的流传就曾有过关于韦拔群变龙的传说,难道我们就去考证韦拔群是否变过龙吗?我认为,一些人之所以热衷去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史实出处,主要是缺乏对民间文学特征的认识,忽视了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与变异性的特征。
梁山伯与祝英的故事传说,始于晋代,而有关其故事的文字流传,在唐代就已经出现。唐代张读的《宣室志》里,就已经收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传说。以《英台原不识梁兄》所说的明代真有梁山伯,那么唐代的张读是不可能预见的。而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,同名同姓的人确实太多,如清代皇室就有两个爱新觉罗溥仪。而民间故事更会有与现实中人同名同姓者,我们又怎能用考证历史的方法去考证此人是彼人非呢?况且,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本为民间故事,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改造,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,而在改造过程中,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,致使它的主题也在发生变化。如在唐代的《宣室志》中,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是比较简单的,故事叙说,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,梁山伯却早死,祝英台到梁山伯墓前哭开墓门,纵身墓穴与梁山伯合葬,表现出忠于爱情的主题。到了宋代出现了《毘陵志》,增加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的情节,明代则出现了戏剧《同窗记》和《还魂记》,化蝶情节又变成了还魂的情节。而到了清代,又出现了长诗《梁山伯歌》,还魂情节又变成了投胎情节。自宋代以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,均表现了要求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主题,这一系列的情节内容的变化,说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,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加工、润色和增删,使它较最初时的形式更为完善,在内容上已与原来的故事产生了变异,如果我们不顾民间文学的特征而一味去考证它的历史真实性,是不利于我们欣赏民间文学的。
本文由(梦幻文章网www.juzisw.cn)转载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