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日杂谈
我一般是不过生日的。例外的有两次,一次是十二岁圆锁,那时叫“开锁”:因我上边有两个姐姐没存活下来,因此母亲生下我后,就请了一个乡村“神婆”为我“保锁”,无非劫凶辟邪、消灾免祸,到十二岁一个地支纪年下来,就平安无事了。那是母亲的主意,父亲默许,由不得我作主。说也奇怪,现在我虚岁66了,仍健在妄为,又是读书写作,又是外出旅游,折腾出一种精神,解除了空虚寂寞。另一次是六十岁时,儿女听说“花甲”要祝寿,就张罗起来, 办了一桌。其实我心中并不欢喜,一则打破了我不过生日的惯例,二则意味着迈进了“老年”的门槛儿,不免有“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”之感慨。不过,反转一想,也无所谓,一桌酒席放在面前,可以大快朵颐,合家欢乐,叙叙人生甘苦,谈谈伦常礼数,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此要打破常规,因此特别重申了我的主张,下不为例。
以后几年的生日也和平常一样过去,只不过自己心中多了一份对回家和父母亲的怀念,大概是轮到自己面对儿女孙子辈尝到的人生滋味,想到了做父亲的艰辛与不易。因此产生的一种人性中自然的老年回归心理。至于我自己,倒是希望那生日慢慢地到来,别这样一晃就是一年,多了一岁,向“老年”又迈进一步,与儿童少年那种“盼”的心情正好逆反。
冷不防,那天上午女儿女婿登门,提着一大块带骨猪肉。我正在纳闷,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:“爸,今天是你的生日”。我一看日历,果然不错。就说:“我不过生日,难道你们不知道?”“今年可不同,大有讲究”,女儿颇为认真地笑着说。我问为什么,她说:“六十六,一刀肉,一定得过”。以前我也听过这种说法,一来自己没到那个年龄不以为然,二来我不过生日与已无关,听说只当耳旁风,吹过就无踪影了。眼下这码事逼到面前,提到了议事日程,就不得不关注一下了。其实,这“六十六一刀肉”的风俗,我还不曾见过史料记载。我编写的《北方地区风俗礼仪丛考》中也未列入。不清楚 其来龙去脉。问她们,只是一句“六六大顺”,说不出个所以然。既然拿来了肉,起码表达了她们的一点孝心,说明还记得父亲的生日。我想,以前“不过生日”从语法上讲不通。作为时间概念的生日,不管愿不愿意,任何人都得过去;所谓“不过”是指不张扬庆贺,不铺张浪费而已。这样想来,只能接这个“大顺”的口福,领她们的孝顺之情了。
“生日”,只是表明一个人来到世界的日期。古人演绎出“生辰八字”等关于命运的说法,一直在民间流传。对此要有正确认识。重要的是,在这个“节点”上,理性反观回味自身,随着时间和年龄的增长,同时增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含金量、闪光点,更加潇洒、愉快地生活,从而优雅地老去。
本文由(梦幻文章网www.juzisw.cn)转载发布。